机动车乱停乱放既影响道路交通秩序,又影响城市文明形象。而一些机动车主在城市公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周边乱停车,更挤占了市民休憩资源、堵塞了就医通道,导致一系列公共问题。
为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郑州市城市管理部门紧扣“百姓城管、服务百姓”工作理念,以“郑好停”专项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停车秩序治理新路径。
南三环紫辰路游园作为主干道附属绿化廊道,因地处道路红线与公园管理范围衔接带,长期存在“城管执法未纳入系统、交警认定非法定道路”的管理空白,机动车违停随意侵占步道、绿化带及应急通道,不仅破坏景观生态、挤占公共空间,更埋下应急通行受阻等安全隐患,成为影响群众获得感的“堵点”。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管城区梳理出“执法主体不明确、管理标准不统一、处置流程不顺畅”三大症结,借助城市管理工作专班机制,运用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靶向施策。
针对公园违停管理中的权责交叉难题,由区城管专班牵头,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街道+执法中队+交警”协同机制:街道与执法中队负责前期车辆信息核实、车主劝导,对拒不配合者由交警依法拖移,形成“劝导优先、执法托底”的处置闭环。行动中累计劝导违停车辆25辆,拖移违停车辆3辆。
完成违停清理后,市政部门与公园管理单位协同跟进,在出入口加装阻车桩2个,同步修剪影响通行的树木87株、绿篱225平方米,既有效防止违停,又优化游园环境。
经过综合治理,南三环紫辰路游园步道、绿化带恢复功能,应急通道保持畅通,环境整洁度与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单一部门“管不了、管不好”的难题,在城管专班的整合下走出一条治理新路径。
位于管城区东大街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周边人流车流量大,车位资源紧张,停车难、停车乱困扰着附近市民。
管城区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工作机制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以“关口前移、有序高效”为导向,管城区整合交警、城管执法、社区、周边单位等力量,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专属网格,成立了东大街街道重点区域治理工作临时党支部,健全网格架构,规范工作流程,构建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专属网格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秉承“能增尽增”原则,坚持盘活资源,多次摸排辖区闲置空地、待建工地等空间资源,在周边塔湾管廊工地、东大街88号拆迁工地、郑汴路家电市场等科学规划5个临时停车场,协调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划建设一个5层可提供154个车位立体停车场,提升辖区静态交通环境。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改善周边道路通行环境,专属网格优化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安装机非隔离护栏,实现机非分离、各行其道,取消附近某珠宝广场、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前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非机动车禁停提示标牌、反光锥、隔离栏等设施,同时对不清晰的现有标线进行重新施划,确保道路畅通有序。
专属网格采取日巡查和“错时管理、延时执勤”,针对重点区域实行“定岗、定责、定时、定人、定路段”,同时依托网格化治理平台,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多部门联动、管理力量下沉和智能辅助等方式,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周边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营造出安全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就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指引下,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围绕“我们的城市叫郑州”治理主题,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积极运用社会治理理念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在南三环紫辰路游园,管城区通过游园公告、社区宣传等方式,引导市民自觉规范停车,杜绝机动车碾压绿化等问题,形成“公共空间共同守护”的共识;同时由属地街道与公园管理方组建联合巡查队,每日开展3次重点时段巡查,对苗头性违停行为及时劝导,从源头遏制违停反弹。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管城区设立违停教育室,联合交警部门在处理车辆乱停乱放的同时开展即时性文明交通宣传教育,以柔性执法引导机动车辆规范停放;充分利用居民、商户微信群及户外LED显示屏等载体,或通过发放倡议书、宣传页等形式,提升市民文明出行意识,督促沿街商户严格落实“门前四包”要求,引导各方主动参与城市治理,共同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城市游园的绿意回归和医院周边的畅通有序,为郑州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推动治理增效提供了可借鉴样本。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合力,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协同,充分激发社会各方参与治理的热情,这不仅是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等具体问题的“对症良方”,更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尝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